close

早在正式開展前,偉大的Lara就知道這個展並且邀我去看,提前購買了早鳥優惠票

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羅蘭珊,只覺得看起來畫風很柔和很唯美,便欣然同意前往觀看

我們一直到九月才有時間去,也許是展期已過一陣子,又或是純畫展引起共鳴的人數較少,這是我近幾年看過的展裡面最舒服的一次了!

而且整體展覽優質又不失互動(在最後的出口處有服裝展還有配件可以玩),重點是人不多好安靜,可以慢慢站在每幅畫前欣賞、沉思,可說是高品質的參觀了呵呵

唯美˙巴黎˙羅蘭珊畫展

展場: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

展期:2014/7/5-2014/10/12,9:00-18:00(似乎之後預計會在台中展覽)

P1410834.JPG  

羅蘭珊展此次展出100幅作品皆為真跡,作品全數來自全球唯一的「日本羅蘭珊美術館」,非常豐富

 

羅蘭珊簡介:

20世紀初現代藝術畫派百花齊放,瑪麗˙羅蘭珊是是少數於巴黎藝壇與畢卡索、布拉克等大師平起平坐的女性藝術家。

對繪畫充滿熱情的羅蘭珊,曾經平步青雲卻也曾顛沛流離,在她的創作中展現出女性的柔美與生命的堅毅。

本次展覽但大家重新回溯她的創作生涯,分為「美好年代、流亡時期、瘋狂年代、璀璨晚年」等不同時期,使大家瞭解她藝術風格的轉變及偉大的成就。(摘自官網部分)

 

畫展是不可拍照的,能拍照的只有一開始和最後結束的區域(即與真跡無關)

不過統一阪急在每層樓的手扶梯間都掛有複製畫,雖然僅有幾幅但能捕捉紀念並於網誌中紀錄已很不錯了:)

 

美好年代

羅蘭珊在創作早期,加入了藝術團體「洗衣船」,與畢卡索、布拉克等藝文大師往來 。

羅蘭珊與詩人阿波里內爾,更是一對知名的戀人。此時,羅蘭珊接觸到許多前衛的藝術家們,開始嘗試起「野獸派」的畫風。

但後來,稅務官盧梭的樸實主義影響了羅蘭珊的創作風格,讓她決定開始追求感性、憂鬱、柔美的獨特畫風,建立起自己的獨特風格。(摘自官網)

 

《愛麗絲˙德翰》(安德烈˙德翰之妻)

洗衣船時代的作品,羅蘭珊嘗試以立體派手法表現,堆疊色彩層次,勾勒愛麗絲的側臉

IMG_5624.JPG      

 

《優雅的舞會或鄉間之舞》

《優雅的舞會或鄉間之舞》是在1913年參加獨立藝術家沙龍展受到高度評價的作品。

儘管構圖仍看得到立體派理論的影子,但從具有羅蘭珊個人特色的美麗粉紅色與白色、灰綠色、賦予畫面韻律感的班卓琴的土黃色,加上排除男性的激烈而以優雅肢體圍成一圈跳舞的情侶、散發憂鬱氣息彈奏樂器的樂手,我們彷彿從畫裡聽見那充滿哀傷的音樂。

畫作的高水準讓羅蘭珊的藝術家友人與藝術愛好者,甚至一般民眾都肯定羅蘭珊是一流的畫家。

IMG_5623.JPG

 

 

流亡時期:

1914年六月,與德國男爵結婚,但在蜜月期間即因德國對法國宣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羅蘭珊因夫婿身分之故,被法國政府指為德國間諜,被迫流亡西班牙。

因斬斷與故鄉一切連繫以及夫妻感情不陸等原因,帶給羅蘭珊莫大的精神抑鬱,於1921年離婚,結束流亡生活。(摘自官網)

 

《女子與狗和貓》

流亡時期的羅蘭珊畫風色彩趨向黯淡色彩,其中可以發現"格子"素材不斷出現,象徵那顆飽受流離的抑鬱之苦

此外也可在幾幅作品裡看到藍色青鳥,象徵著渴望和平、能如願回到家園的寄託

IMG_5615.JPG

 

 

瘋狂年代:

重返巴黎之後,羅蘭珊碰上了法國的"瘋狂年代",更成為巴黎社交圈炙手可熱的肖像畫家,為許多時尚名媛、貴婦與知識份子繪製肖像。

1920年代是羅蘭珊的創作高峰,不但在法國聲譽日隆,也受到國際矚目,應邀為俄羅斯芭蕾舞團「牝鹿」設計舞台與服裝,贏得「巴黎畫派中的牝鹿」別稱。(摘自官網)

 

《我的肖像》

繪於1924年,結束流亡回到巴黎的羅蘭珊,由此畫作可看出已脫離流亡實際陰鬱的表情及色彩,笑容亦顯得自信多了

不過背景的灰褐色仍表達出對於自己在巴黎社交圈成為當紅炸子雞內心的血許不安與紊亂

但我卻注意到她的衣服袖子,是透膚的欸!原來這麼早就流行過透膚材質,然後於2014年的現代又再度以發熱潮XD

IMG_5618.JPG

 

《吻》

繪製於 1927 年的「吻」,畫中是羅蘭珊與她晚年的情人Suzanne Morear 女士。(摘自名畫檔案)

這是此次展覽的主打畫作,我也非常喜愛

羅蘭珊對色情有獨鍾,她有著自己獨有的七大色彩,其中藍色出現頻率最高

在這幅畫中,羅蘭珊以藍色點綴女子頭髮,有畫龍點睛之效

IMG_5608.JPG

 

《夏荷麗˙戴爾瑪夫人》

「夏荷麗.戴爾瑪夫人」是羅蘭珊傑出的肖像畫之一,據說善變的羅蘭珊,如果喜歡一個人,便會投注大量的時間與熱情對他進行描繪。

畫中描繪的是女演員夏荷麗.戴爾瑪夫人。羅蘭珊精細描繪的鵝蛋臉,注重細節的構思,以及精準的整體感,可看出羅蘭珊對這位模特兒的喜愛。

IMG_5629.JPG

 

《黑馬或散步》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社交圈中興起了一股懶散頹廢風,在此時期的畫作中許多皆呈現如此的面貌

而頹廢卻不失優雅的女子正是羅蘭珊極為欣賞的

馬也是羅蘭珊喜愛繪畫的元素之一

IMG_5632.JPG

 

《吉他與兩個女子》

「如果說男性性格讓我膽怯,對於一切與女性相關的,我卻完全感到輕鬆自在。」藝術家瑪莉‧羅蘭珊曾在著作「夜之手帖」透露對男女迥異的觀感。

「吉他與兩個少女」中還描繪了羅蘭珊畫作裡較少出現的裸女,舉臂相擁的女子,頹廢仍不失優雅,正是羅蘭珊心儀的典型。(摘自udn閱讀藝文)

P1410817.JPG  

 

璀璨晚年:

羅蘭珊一生中歷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曾經平步青雲,登上巴黎當代最受歡迎的女畫家,也曾顛沛流離被迫過著四處流亡的生活。

但這一切卻未曾擊敗過她,反而讓她更加成熟、茁壯。(摘自官網)

 

《吉他與女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羅蘭珊進入了"璀璨晚年"時代,二次世界大戰即使也嚴重影響到羅蘭珊的生計,但一掃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流亡陰影,羅蘭珊的作品更臻鮮明、柔和,鼓勵人們不要放棄希望

羅蘭珊之前最不喜歡的兩個顏色為紅色和黃色,因她覺得這兩顏色最不好創作,但隨著時間過她也漸漸接受這兩個顏色,並且將之擴大入畫比例

在這幅作品中已不見常用的藍色,黃色的綁帶和吉他達到一致性的效果

IMG_5619.JPG

 

《喜劇女角》

「喜劇女角」是進入璀璨晚年的羅蘭珊的作品,繪製時正逢二次大戰的侵擾,德法之間的戰火,同時央及與羅蘭珊關係緊密的德國前夫家人,以及身在法國親愛的朋友們

我們通常對小丑的印象是,他總是將悲傷隱藏在厚厚的妝容下,反而以滑稽的動作引人發笑,羅蘭珊將祈禱在戰爭中能擁有和平的心的希望,寄託在畫中。

IMG_5625.JPG

 

《三個年輕女子》

這幅座花了羅蘭珊十年光陰,神似畢卡索《亞維農的姑娘》作品

這件作品蘊含著她所歷經的人生,以及憑著身為女性的感性,讓世人知曉唯獨女性所能創作的藝術等點滴

羅蘭珊晚年眼力漸漸衰退,但她從早期受到立體派、野獸派影響的畫風,早已轉移到自有格局並且非常順手,也因此晚年的作品以不復見多餘的線條,而是以她純熟運用色彩的技法疊成一幅美麗柔和的畫作

IMG_5609.JPG

 

這時期我喜愛的還有《花與鴿子》,是羅蘭珊為生計所接的case,此為繪製大型織物掛毯,綠色的底,白鴿與花束和彩帶交織而成的圖樣非常美麗

 

故事番外:羅蘭珊愛情小語 

洗衣船時期的某一天,畢卡索對阿波里內爾說:「我昨天遇到你老婆啦,不過你還不認識她。」兩人果然如畢卡索預言,認識不久後就墜入愛河。

阿波里內爾是羅蘭珊在藝術創作上的轉捩點,更是她邁向成功的契機。他曾說:「大多數女性藝術家最大的錯誤,是企圖超越男人,羅蘭珊不同在於他認知到女性有別於男性本質上、理想性最深刻之異。『純粹』正是她的絕對要素」。

然而這段戀情就在阿波里內爾捲入羅浮宮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遭竊風波後,一直以來保持著優雅的羅蘭珊無法接受戀人曾經是嫌疑犯,兩人漸行漸遠,最後分手收場。

1918年阿波里內爾因病辭世;而羅蘭珊在1956年走到人生終點,她的遺言要在胸口放著阿波里內爾當年寫給她的情書。(摘自家族臉書)

 

一幅幅美好柔和的畫作於最高品質參觀完後,我們走向出口,最後除了以一幅大型epilogue做尾聲,還有因應此次展覽的服裝秀可欣賞,也有一些配件可玩、印章可蓋,不虛此行~~

P1410819.JPG   

P1410821.JPG  

P1410825.JPG

《女子與狗和貓》、《我的肖像》衣服款式

P1410827.JPG 

P1410832.JPG

這些服裝都是羅蘭珊畫作裡出現過的,透過設計者們完整表達出來,很多衣服都很優雅美麗,有點女伶風又帶點現代風

 

配件有帽子和絲巾,但我們穿的衣服樣式都不搭,而且我還把她穿得很搞笑哈哈哈

P1410828.JPG 

P1410829.JPG   

 

紀念品的部分最終只挑了好用的雙L夾,兩面都是我愛的畫

另外《花與鴿子》有出包包,背起來也不俗氣,但......買了一定會被打只好作罷

看完後我們兩人衝去與杜杜相聚吃登打市街,結束美好的一天耶!

 

註:

野獸派:法語:Les Fauves)是20世紀率先崛起的象徵主義畫派,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將印象派的色彩理論與梵谷、高更等後印象派的大膽塗色技法推向極致,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平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脫離自然的摹仿。

立體派: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疊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度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度空間的繪畫特色,由布拉克和畢卡索所建立。

(摘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