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二月底展到六月初的艾雪魔幻世界畫展,於故宮博物院盛大開展,展品大都來自以色列博物館

本來覺得沒有人陪加上要出差,沒想到因為鯨魚的一句問句就立馬決定要拉著喬先生跟著去!終於趕在倒數閉展前順利去參觀了,雖然現已結束多日,但當初看展的悸動還在,是少數會讓我花錢買手冊的展覽之一,非常棒!

我們在九點前就到了,已經有幾位在排隊了,這種展真的要越早到越好,才能享有比較清靜的空間靜靜賞畫作

故宮的門票也較貴一點,一張280元,但故宮的展近年來看了三種,都很有深度也很值得,根本是掛保證的展廳

P1390863.JPG

艾雪簡介:

摩利茲‧柯尼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為知名的荷蘭版畫藝術家,其活躍於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與荷蘭地區的60年間,也正好是歐洲歷史上充滿混亂與革命的時代。艾雪的作品反映出幽微的內心世界,是他對於當時歷史事件的反思,也反應了他探求宇宙秩序奧秘的渴望。他以藝術創作呈現出一個獨特、充滿美感,並井然有序的美麗世界。

觀賞艾雪的畫作時,觀眾常被作品中的視覺之謎吸引,然而細細咀嚼玩味後,會發現作品中其實隱含著藝術家對於人性與社會的批判,作品中的視覺圖像實驗,也同時透露出藝術家對於各種科學領域的興趣。舉例而言,他經常以重複排列的圖形填充畫面空間,甚至將平面的畫面轉變為凹或凸的球面,讓圖形排列的透視效果更顯著。他也嘗試讓圖案與背景間的界限趨於模糊,以創造出彷彿無限延伸的視覺效果。(摘自官網)

 

展區分為六大類,個人認為第一區和第六區是最值得花時間細細觀看的展區,絕對超值

第一區:自然與科學探索

艾雪有些作品受到一些科學理論影響,實際反應在畫作上,不論是空間的變形、延伸,複雜的立體結構也絕對難不倒他,更擅長將不同空間融合再一起,細細看才能發現箇中奧妙

再與創意揉合再一起,創造屬於他獨一無二的風格作品

以下放上幾張我很喜愛的作品,皆摘自官網(其實官網放的作品很少,有很多很喜愛的都沒有T__T慶幸我有親自去一趟感受艾雪的魅力!)

 

《群星》(Stars, 1948)

艾雪最後20年生涯深受結晶學理論的影響,著迷於結晶體的規律性,創作中追求秩序與規則,他曾說:「我用版畫創作為這個美好秩序的世界做見證。」艾雪曾與地質學教授的哥哥B. G .Escher討論礦物結晶學與規則多面體。此幅畫作中,許多如繁星般的多面體,是艾雪運用柏拉圖立體(Platonic solids)的元素,將四面體、八面體等立方體堆疊,創作出多面體多元的風貌。作品正中央的框架即由三個八面體組成,艾雪原先選擇將猴子放入其中,但幾經考慮後,他決定將動物改為變色龍,兩隻變色龍的腳與尾巴緊抓住框架,好似牠們試圖旋轉空間。正中央的框架旁點綴著正四面體、正六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等組合成的立方體,就像藝術家想傳達宇宙中的秩序與美好。

 

《畫廊》(Gallery, 1946)

作品運用交點透視法(Linear perspective,或稱為直線透視法)創造無限延伸的隧道,運用上下左右四個牆面創造出更多樣化的空間世界,每面牆都點綴一隻波斯人鳥,造型源於艾雪岳父自俄羅斯買回的贈禮。在此共通點下,每面牆又各自代表不同的世界,下方為宇宙的樣貌,其餘三方則為不同的星球表面,中間無止盡的隧道,可推測為天頂或是地平線,藉由隧道的聯結,則將四個不同的空間同時呈現於單一平面中。

 

《三個世界》(Three Worlds, 1955)

畫作中可見天空的倒影、水面的落葉與水底中的魚,為三個不同空間的融合。這幅作品描繪出秋天的景色,是艾雪回到荷蘭後的創作,他說:「當時我走在巴倫(Baarn)森林中的一座小橋上,我眼前出現這個景色,於是我回家立刻把它畫出來。」艾雪利用水作為反射鏡面,架構出三個不同的世界,漂浮的樹葉點綴著水面的景色,交錯的樹幹顯現出陸地的存在,優游的魚兒則代表著水底下的世界,這三個空間在藝術家的描繪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幅有著濃濃秋意的畫作。

 

《版畫畫廊》(Print Gallery, 1956)

艾雪曾兩度造訪鄰近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馬爾他共和國(Republic of Malta),停留時間雖都不到一天,卻深深著迷於當地生動的建築結構,當他以在馬爾他之旅所創作的版畫《森格萊阿》(Senglea;1935)完成《陽台》(Balcony;1945)後,又再度取材該地風景創作出《版畫畫廊》(Print Gallery;1956)。作品左邊可看到一位年輕人正在畫廊裡欣賞畫作,然而這幅畫其實隱藏著艾雪創造的一個騙局,畫作中右方建築物底部有畫廊的入口,畫廊裡正在舉辦畫展,看似正在欣賞畫作的年輕人,其實正站在他所觀看的那幅畫作之中!原草圖中畫廊其實不明顯,為了凸顯畫廊,艾雪運用了膨脹放大的效果將畫廊放大256倍,同時也利用無限延伸的理論,將畫廊由左向右延伸變大。艾雪本人非常喜歡這幅作品,曾多次於書信中向朋友解釋此幅畫作:「……這幅畫作透過循環排列以及球面突起效果,產生一種既無開始也無結束的畫面。我故意選擇了連續的物體來變化,例如畫廊中的一排畫、或是小鎮的一排房子,如果不是這樣,觀眾就難以理解我創作此幅作品的意圖。」

 

第二區:人物描繪

艾雪的專長是版畫,在前面階段他畫了不少關於人物、風景甚至一些商業用途等版畫作品,版畫是有壽命的,只有前幾版(或前十幾版)才能算做珍貴的作品保留

人物描繪部分有他的父親、妻子,也有自畫像等

而後期的構圖已不單單只是單純的肖像畫,在這區也可以看到幾幅錯覺的先驅作品,很有意思:)

 

《遭遇》(Encounter, 1944)

此幅作品《遭遇》非常具有故事性!畫面構成自上方的牆面開始,由象徵悲觀的黑色人物與代表樂觀的白色人物所組成,兩種人物的鑲嵌為規則性的圖形分割,牆面中的人物漸漸地沿著作品中央的圓弧行走,最後於畫面正前方相遇。作品印刷之時,由於畫中的人物與當時荷蘭非常受歡迎的首相科萊恩(Hendrikus Colijn,1869-1944)非常相似,因此藝術商對販售此作再三猶豫,但艾雪表示創作時並無此意圖。

 
 
第三區:精湛的版畫技法
 
這區的作品雖然沒什麼錯覺相關的作品,但每張畫作都有其寓意,可以細細品味
 
技巧當然也是不用多說的好,我已然不覺得是版畫作品了......

 

第四區:傳說與宗教--聖經故事

這區最著名的當屬《創世紀》系列,描述聖靈在六天內展開創在世界的過程

第一天:以盤旋大地的虛構鳥類為形象

第二天:造水(雨、海)

第三天:造植物

第六天:造人

為什麼中間跳掉了?我也不知道XD

 

第五區:旅行南歐的風景畫

風景畫的部分比較單純,裡面最有意義的我想是他的第一幅石版畫作品吧,看得出略不純熟之感,但第一幅就有如此程度真的太威了......

 

《戈里亞諾西科利‧阿布魯佐》(Goriano Sicoli, Abruzzi, 1929)

艾雪版畫技巧的學習始於中學時期,為了使作品更容易複印,他在南歐旅遊時便開始學習石版畫。此幅作品為艾雪創作的第一幅石版畫作品,作品描繪他在義大利阿布魯齊(Abruzzo)旅遊時途經的一個小鎮。

 

 

第六區:心理遊戲般的視覺幻象

最最最受歡迎的一區就是這區!根本就是衝著這區來的啊>w<

好險我有看過李奧納多的Inception,能與這區展覽產生極大的共鳴

艾雪後期嫻熟的空間手法在這區根本就是大爆發,每張作品都是如此精彩!

最後在出口前更有動畫表示這些由幾何圖形"形變"的作品是如何產生,利用腳端的切除再移到別處做拼合便可以形成鳥、變色龍、魚、人類等等的意象,實在是太強大

我最佩服他的就是可以把數學的邏輯思考畫作意象作品呈現,艾雪的數學其實並不好,但我相信他腦袋的空間概念夠靈活,也有與專業人士討論,是個十足的求新變創作者藝術家:D

 

《白天與黑夜》(Day and Night, 1938)

此幅版畫是艾雪至今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自1938年推出至1960年為止,總共銷售出262幅。1937年艾雪的畫風轉變,創作題材不再侷限於風景及人物,他開始嘗試變形。在此畫作中,他巧妙利用黑與白的方形田地,將造型漸變為翱翔空中的飛鳥:右邊的田地變為飛翔於夜空的白鳥;左邊的田地則變為飛翔於白晝的黑鳥,由左到右為白晝到黑夜的逐步過渡。

 

 

 

 

 

《循環》(Cycle, 1938)

此為艾雪第一幅大尺寸的蝕刻版畫,作品中的小矮人從上方的門口出現,順著樓梯往下走,到了樓梯下方,卻又消失轉變為幾何圖形。仔細觀察底部圖案變化,可以清楚瞭解小矮人是如何由幾何圖形變化而成,艾雪同樣運用了變形的原理,將幾何圖形轉變為人物。底部的圖騰可分為三個對稱軸,小矮人分別於三頭相會、三足相遇、三膝相碰,每個圖案旋轉120度後就可進行複製,小矮人則隨著旋轉複製改變顏色。

 

 

《日與月》(Sun and Moon, 1948)

此幅作品為套色木刻版畫,製作上其實並不容易,共運用了四版木刻版,呈現紅、黃、黑、綠四種顏色。正中央三隻白鳥交會處為太陽之源,光芒從中間放射狀散出,表現出白天的景象;而綠色的鳥則代表了黑夜,仔細觀察黑夜可發現月亮與星星的圖騰,艾雪巧妙的利用了平面規則分割,創造出晝夜共存的世界。

 

 

《蜥蜴》(Reptiles, 1943)

在此幅畫作中,艾雪混淆了平面與立體的界線,並在紙張上呈現平面轉化成立體的效果。作品中可看到平面規則分割,紙張上的蜥蜴由六角形演變,蜥蜴有三組對稱軸:三頭相會、三足相遇、三膝相碰,每個圖案旋轉120度後就可進行複製。平面蜥蜴由紙張中慢慢爬出轉為立體,最後又再爬回紙張,成為一個循環,曾有觀者向艾雪表達,這是一幅帶有強烈「輪迴轉生」象徵性的作品,具體的表達了生與死循環的過程;艾雪則回答每個人都有自我詮釋圖像的想法。

 
 
 

《變形(二)》(Metamorphosis II, 1939)

艾雪曾兩次造訪西班牙阿罕布拉宮(Recuerdos de la Alhambra),被摩爾人(Moors)設計的鑲嵌圖案與其規律性深深吸引,1936年他與妻子於阿罕布拉宮日夜臨摹鑲嵌圖案,並將這些圖版帶回家鑽研。1937年,艾雪完成了作品大綱,並創作出第一幅《變形一》(Metamorphosis I;1937),然而他對此作並不滿意,因此又埋首於週期性圖形分割的研究,此後艾雪陸續創作出《日與夜》(Day and Night;1938)、《循環》(Cycle;1938),並越來越能掌握繪製變形的技巧。1939年起,艾雪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製作此幅作品,作品由20塊木刻版所印成,長度達3公尺,是艾雪創作中最長的作品。

內容共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由文字與圖形組成,以英文單字「變形」(Metamorphosis)為開端,而後轉為由「變形』所組成的文字方框。

第二階段以幾何圖形與動物圖騰為創作元素,六角形轉化為蜥蜴後再回到六角形,而後變為蜂巢,蜂巢中的幼蟲又再變為蜜蜂,接著一連串迅速的造型變化從蝴蝶、魚、飛鳥、帆船、魚、馬,馬又忽然幻化為空中翱翔的黑鳥,最後回歸單純的三角形。 第三階段則由圖形、動物與建築物組成,三角形變為黑鳥、鴿子再回到正方體,正方體開始轉變成建築物、演化成方格棋盤,然後變成黑白方格,最後又回到文字方框,簡化成最初的「變形」。

無論是順向由左至右、或者逆向由右至左觀賞,同樣有著令人驚豔之處。

 

 

 

《捲曲》(Curl-up, 1951)

《蜷曲》(Curl-up;1951)是艾雪因好奇輪子的發明,而運用想像力繪製出的一幅作品。他發現某些昆蟲身體可蜷曲成輪子般的形狀,因此作品正中央有4隻艾雪稱之為「小卷獸」(Curl-up creature)的生物,牠有著人類的腳與昆蟲的身體,利用昆蟲能夠蜷曲身體的特性,一步步轉化為一個輪子,並依輪子的方式滾動前進。艾雪結合對於人類發明輪子的好奇心與對大自然細膩觀察的天性,創造出如此奇特的生物,這幅作品再次讓觀眾看到艾雪異於常人的思考與想像力。

 

 

《相對論》(Relativity, 1953)

《相對論》(Relativity;1953)由三個不同的世界所構築,利用三角形三個重心方向相互垂直的特性,作品中人物共可分為三組,每組人相互獨立生活在其所處的空間。 第一組人:作品上方有兩個人,一個在下樓,另一個則正在上樓,兩人看似可以在中間相遇,但實際上兩人所處的空間並不相同,因此在現實中是無法遇到對方的。依重力特性,可看出第一組上樓梯的那個人與在花園用餐的人所處的空間是相同的,他爬上樓梯後經過長廊就可到達花園。 第二組人:作品右下方正要進門的那個人與作品右上方在另一個花園散步的一對情侶所處的空間是相同的,如果他爬上樓梯經過長廊就可到達花園與情侶相遇。 第三組人:作品下方有個人正在上樓,他可依樓梯向上走到作品中央的那座花園,也可右轉往另一個樓梯到達作品右上方的塔樓。 此幅作品至今仍深受大眾喜好,艾雪將三個不同世界融合的概念曾被運用在電影及影集中。1986年電影《魔王迷宮》運用此幅畫作樓梯的元素,讓電影中的女主角在不同空間的樓梯中來回穿梭;2010年美國影集《13號倉庫》同樣也以此幅作品為基礎,讓影集中的主角們必須帶著特殊眼鏡才能穿過這奇特的樓梯。

 

《瞭望台》(Belvedere, 1958)

艾雪在創作此幅畫作草稿時,曾將它命名為《鬼屋》,但作品完成後卻一點也感覺不出詭譎氣氛,因此更名為《瞭望台》。艾雪在此幅作品中巧妙地運用瑞士結晶學家路易斯‧亞伯特‧內克(Louis Albert Necke, 1786-1861)於1832年所提出的「內克方塊」(Necker cube)──即利用立方體不同連接點所創造出的「不可能立方體」。作品中坐在樓梯旁研究立方體的男子,即為艾雪說明這幅畫作中會利用錯視原理的線索,當觀者細看觀景台樓梯前的柱子後,就會發現原本在觀景台前方的柱子連接點居然在後方,而後方柱子的連接點卻在前方,在現實生活中這個不可能存在的建築透過錯視效果讓觀眾信以為真,就像艾雪利用這幅作品與觀眾玩「錯視」的心理遊戲一般。

 

《上下階梯》(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1960)

《上下階梯》(Ascending and Descending;1960)描繪著一個特別的建築體,屋頂被一圈封閉的樓梯圍住,樓梯上有群僧侶正繞著階梯走,好似每天到了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有一部分的人就會以順時鐘的方向往樓梯上走,而另一部分的人則朝逆時鐘的方向前進,這個樓梯就像一個無止盡的迷宮,一旦進去就無法出來。艾雪在此幅作品中運用潘洛斯父子(Roger Penrose,1931- & Lionel Penrose,1898-1972)於1958年2月於《心理學雜誌》提出的「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它是一個不論向上或是向下皆無限循環的階梯,這個階梯也正利用錯視的原理,讓觀者無法找到最高點與最低點。在現實生活中這個階梯當然不可能存在,因為每個物體都可以找到最高點與最低點,但艾雪卻發揮其想像力的詮釋與縝密的計算將潘洛斯階梯巧妙運用在作品之中,讓建築作品「合理化」。

 

《瀑布》(Waterfall, 1961)

1958年2月潘洛斯父子(Roger Penrose,1931- & Lionel Penrose,1898-1972)於《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不可能的三杆」(即「潘洛斯三角形」(Penrose triangle)),利用錯視的原理創造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三角形。艾雪成功地將這不可能的三杆安插於建築柱體上,讓建築物看似合理卻又蘊藏著不合邏輯之處,觀者只需仔細觀察,便可窺知其中奧妙。另一項巧妙之處,是其創造流動的水由下往上流,再由瀑布的方式落下,讓水車可不停地循環運行。艾雪曾於雜誌中提到:「這是一張透視圖,每個部份都代表著一個獨特的三度空間,這些三角形線條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互相連接,當觀者眼睛捕捉到線條時,便看到物體距離感的改變。」結合不同空間的錯置,讓艾雪的作品充滿著神秘的謎語。

 

呼~這區真的太精彩,其中我超愛《變形二》,是由最初的《變形一》作品加以改變衍伸而來,似乎是因為艾雪不慎滿意《變形一》作品,於是又耗時很久完成了《變形二》,真的無比絕倫,作品也超長,不管由左或由右看都OK,由文字開始也由文字結束的一連串變形過程,看完真是大呼過癮XD
 
錯覺空間的作品也很讚,最有名的《上下階梯》最後在Inception裡出現,現場也布置的階梯模型解釋錯覺的產生,主要是由上俯視而形成的錯位視覺,若以平視角度去看則完全沒有錯覺疑慮 
 
除此之外四方體與樑柱的錯覺也很有趣,《相對論》中各個垂直的空間藉由樓梯讓畫面產生混淆,實際則是運用到了三角形的"重心垂直"理論,只要把握這理論要切割空間並不難
 
 
九點進場,看完後照例去進念品區逛逛,正式晃完後竟然已經快要中午了!
 
我們沒有租導覽,就只是搭著官網的介紹看,然後花點時間自己細細琢磨,就花了快要三小時......是我近期看最久的展覽(而且還毫無感覺哈哈)
 
紀念品的部分......老實說都很貴Q__Q我只克制地買了導覽手冊,更厚實的介紹書要再多貴上一輩多就先放棄ˊˋ
 
 
 
與鯨魚道再見後順便在故宮先找點吃的止飢,一開始跑去故宮精華,但我的天,那價錢根本就是給陸客吃的吧!(雖然真的好香......T口T)
 
後來在正式展館裡看到一家咖啡廳,就近去吃點簡單的東西囉(但其實客人大多也都是大陸人啦@@)
 
 
栗子燒
 
不太好吃,味道不出種口感也普通,不值得XD
 
P1390864.JPG
 
 
仿宋擂茶
 
本身對擂茶就很喜愛,前面加個"仿宋"兩字更是讓我義無反顧地點它,記得約莫要120元吧......
 
擂茶好好喝,味道很細膩,大愛~~>O<
 
P1390865.JPG
 
P1390866.JPG
 
 
基督山三明治
 
名字意義不明,這裡有三種三明治可選,基督山是最貴的但絕對值得!因為前兩種便宜的根本就是便利商店的那種......(((遠目
 
三明治就如同外表般好吃,也不會油膩,兩人分剛剛好˙ˇ˙
 
P1390869.JPG
 
 
終於記錄完艾雪魔幻世界展覽的心得了~~雖然不能照相但官網的一些圖片與解說還是很充實這篇記錄
 
之後在網路上找到為艾雪專門設計的網站,裡面的作品非常完善,展覽看不到的還有好多,都可以在這網站看到:)
 
 
以此向艾雪致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