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來看雲門舞集的戶外公演,上一次是三年前,令人吃驚的歲月流逝

每年夏天,雲門總是會造福一下我們,在戶外搭起舞台,讓觀眾無料入場,也是台北人每年都能輕鬆領到的福利

今年剛好得空,趕上了這齣去年雲門2才首演的舞劇--《十三聲》,無中場連續表演70分鐘

(以下有關表演圖片皆摘自網路新聞、雜誌稿)

5395184250855e520150f9f5691000fe_20151112-pic001.jpg

 

老時間,老地方,相約在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

七點半開演,七點過去早已排到最後,比起三年前似乎又那麼厲害了些!

幸好我們兩人,勉強還能擠擠,謝謝施捨空位的路人,感激不盡

19961392_1601806209837977_6602254376498298853_n.jpg

 

七點半,關燈,在林懷民正式致詞前,給了底下所有的觀眾一點靜默,讓我們能抬頭仰望,都市的星空

沒有詩歌般銀河的璀璨,亦無滿天星星的壯闊,但幾顆閃爍的星子,為《十三聲》築起了美好的開頭(星星竟然比我想得多好感動XD)

 

十三聲

其編舞靈感來自雲門舞集2藝術總監鄭宗龍母親口中,古早艋舺大厝口,一位能以百變聲道說書的賣藝人,風靡街頭巷尾,人稱「十三聲」的傳奇故事

 

『六〇年代艋舺華西街的傳奇人物。他在大厝口廣場賣藝,舉凡古今佚事、流行俚俗,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一人分飾多角,忽男忽女,幼聲老嗓,唯妙唯肖。
圍觀者眾,拍案叫絕,人稱「十三聲」。』

 

此次的製作團隊,雲門2邀請到跨界音樂人林強、劇場鬼才蔡柏璋、世界劇場設計銅獎王奕盛、出版設計界奧斯卡「金蝶獎」金獎的何佳興擔任美術設計、登上美國芭蕾舞雜誌《Pointe》的服裝設計師林秉豪,以及燈光設計沈柏宏,聯手打造《十三聲》的當代浮世繪。

 

小女不才,只識得音樂人林強,是出現在國小還國中的音樂課本中,那首讓人難以忘懷的旋律<向前走>的作曲兼歌手

現今在回首十三聲的配樂,實在無法聯想啊~~不過十三聲有幾首配樂真的超讚!!

 

十三聲,舞作段落與配樂(摘自官網節目單)

舞作段落 音 樂
廣州街 廣州街
穿巷走弄 觀世界 滿州小調
思親問命 牛母伴
降臨 聲聞
獨覺
請神咒 請神咒
暗訪 五行─水
那卡西 變奏那卡西

 

第一段,每位舞者各自擁有獨立靈魂,各種喜怒哀樂在不同人身上同時出現,或笑或叫,嘶吼或搖晃,一種混雜的市井景象

舞者所發出的各種聲音,都相當震撼,拋去了台灣人天生的害羞感,這無疑是強而有力的開頭

(事後問從來都與這類無緣的喬先生,他表示如果他是小孩子會對第一首感到恐懼回家會做惡夢XDDD)

 

整場唯一唱的兩首民謠:滿州小調與牛母伴,雖只是整齣舞蹈的其中一環,卻也不該忽略他們所擁有的故事

 

「滿州小調」

河洛話叫做「快樂調」,其旋律易學且琅琅上口。

「快樂調」、「思想起」、「牛母伴」等,都是滿州民謠特有調,其獨特唱腔,展現半島與眾不同的音樂文化。


『滿州鄉啊 好所在 美麗溫暖 可愛咱故鄉
民情樸素人正直 勤儉又打拼 真愛鄉
東平海墘佳樂水 仙人石鼎好煮魚
瞭望日出太平洋 觀賞月娘 南十字星
哎喲 哎喲 哎喲哎喲 男女老幼來跳舞
思想起啊 唱心意 五孔小調 曲詞真趣味
聽牛母伴聲 傷悲 感動人心肝 真情意
微微吹來落山風 民謠歌聲滿天空
民謠協會正成功 人人讚美滿州鄉
哎喲 哎喲 哎喲哎喲 男女老幼來跳舞』

 

「牛母伴」

流傳在臺灣南部恆春半島地區的民謠之一。「牛母伴」是恆春民謠中最古老的歌謠,可能由排灣族古老曲調轉換而來,其尾音會飄八度音程。

這首歌調無固定形式,唱者隨情緒思潮真假變聲。後來此曲調被簡化為一段式,通常用在「待嫁新娘惜別宴」。

『爸母顧咱啊 蓋啊認啊份啊
三更啊半眠啊 安奈 無議論 啊~嗚~
有爸有母 親像 天頂一路粒啊星
無爸啊 無母 親像ㄟ古井的月暗欲啊眠 啊~嗚~
人生做人愛喲兄啊弟~
惦在世間 安奈 恰有趣味 啊~嗚~
給我頂裡無兄下啊無啊弟~
親像孤啊鳥啊 安奈歇孤ㄟ啊枝 啊~ 嗚~』(選自思親問命段)

 

除了少見的民謠外,由於《十三聲》的背景定位在六零年代的艋舺,少不了的台灣風情之一就屬宗教了

其中一段落運用唱咒,男舞者們齊唱節奏感簡單卻強烈的唱咒,再用舞蹈帶出有些詭譎卻又莊嚴的感覺,相當特別

 

「道壇唱咒」

道壇唱咒屬於道教科儀裡的一環。

構成道教科儀的兩大要素為道教中的經典,通常以唱、誦、念方式呈現,另一要素為肢體語言如法事科儀、指法等。

道教起源自東漢時期,當時因蜀地瘟疫流行,不少人死亡,張道陵天師和弟子用靈符、施法水、念神咒、寫奏章,救治人民,獲救者眾。

臺灣道教承襲閩南文化的道教特性,用於消災解厄、超渡等。目前為亞洲區道教最興盛的國家之一。

「十三聲」男舞者由桌頭(乩童旁的口譯)教唱,以臺語唱誦「淨壇咒」、「請神咒」、「本壇諸諸咒」、「張天師咒」、「送神咒」,段落全長約占舞作十分之一,呈現其獨特唱腔音律。

(摘自官網節目冊)

 

整首舞劇的服裝都是全黑為主,肢體表現亦柔亦剛,從市井小民的形形色色到莊嚴的民間宗教信仰印象,震撼的人聲及配樂,無疑是視覺及聽覺的雙享受

同時應用布幕投影,許多段舞劇都有獨自且鮮明的背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降臨」及「暗訪」

降臨的背景充滿著中國漢唐時期的風格,音樂也是全曲中我最愛的,因為有熟悉的嗩吶......也是本土神樂中最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

曲調有些詭譎,本土與神聖感相結合,很特別的一首

暗訪則利用流動的錦鯉,時而跑出框架外,相當特別,背景音樂也大量運用水聲相呼應

鄭宗龍說:「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尾錦鯉魚,穿著華麗的彩衣。」

bigger.jfif

 

從「降臨」舞段開始,有位女舞者穿著特殊反光的七彩服飾,成為舞台上最大亮點

最後的舞劇全體都換上七彩服飾,也成為整齣舞蹈的壓軸亮點,不過這部分就視覺效果大於肢體曲線的展現

20160316-01.jpg

photo.jfif

 

無中場休息真的是有點猛,不過這種一氣呵成式的表演也不算少見了,有些表演一旦被中斷了,觀眾可能很難再投入

《十三聲》就屬於這種例子,畢竟看不懂的人很多XDD

不過我們能有雲門舞集還是滿令人為傲的~(連文盲喬先生都覺得肢體很美XD)

期待下次的見面!

arrow
arrow

    Fe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